崇厚:晚清外交的曲折与悲剧

出身与早期经历

崇厚,字地山,姓瓜尔佳氏,满洲镶黄旗人,生于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。他的家族在清朝属于显赫一时的大族,父亲是著名的将领和外交家赛尚阿。崇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,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通晓满汉双语,对西方语言和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
年轻时的崇厚凭借家族的背景和自身的才华,很快在朝廷中崭露头角。他历任多重要职,包括内阁学士、户部侍郎等职。同治年间,恰逢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侵略,清政府意识到需要熟悉西方事务的人才来处理外交事务,崇厚由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。

出使法国与马嘉理案交涉

光绪二年(1876年),崇厚被任命为出使法国大臣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批正式派遣的驻外公使之一。当时,中法关系因教案问题紧张,崇厚肩负着改善两国关系的重任。

在法国期间,崇厚积极展开外交活动,与法国政府进行了多次会谈。他努力争取法国方面撤销对中国的侵略要求,同时提出解决教案问题的方案。崇厚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法之间的紧张局势。

然而,就在此时,英国的探险队在我国云南地区被杀,即“马嘉理案”。案件发生后,英国政府借机要挟,要求中国政府赔礼道歉,并派遣使节前往英国解释。清政府命崇厚在法国交涉的同时,也负责与英国方面的沟通。

中法战争与外交斡旋

光绪九年(1883年),中法战争爆发。崇厚作为驻法公使,身处战争的风口浪尖。他在巴黎积极活动,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。然而,法国政府的态度强硬,战争不断升级。

在战争期间,崇厚不断向国内报告战况和国际形势,为清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他还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,但限于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,收效甚微。

擅自签订条约与革职查办

光绪十年(1884年),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全权代表,与法国谈判条约。崇厚在未得到政府明确指示的情况下,擅自与法国签订了《中法会议简明条约》,又称《李福协定》。条约中,中国被迫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,这一内容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。

消息传回国内,朝野震惊。清政府认为崇厚越权行事,损害了国家利益,于是下令将其革职查办。崇厚的外交生涯由此终结,成为晚清外交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。

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

被革职后的崇厚,回到国内隐居。他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,在北京创办了贫民工厂,为贫困百姓提供帮助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崇厚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动荡中去世,结束了他充满波折的一生。

崇厚的外交生涯充满了曲折和悲剧。他在列强环伺的时代,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,但受制于历史局限性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最终未能挽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。他的故事,既反映了个人的悲剧,也折射出整个民族的苦难。

戊戌变法中的关键人物:徐致靖
« 上一篇 2025年5月15日 下午12:25
太平天国悍将韦俊的传奇一生
下一篇 » 2025年5月15日 下午12:25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