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中,有一位英雄人物,他北上筹款,宣传革命思想,组织起义,最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他就是白毓昆,一位被孙中山先生誉为“北方革命巨擘”的伟大革命家。
北平学生的革命启蒙
白毓昆,字雅雨,江苏通州人,早年中举人,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。在那里,他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,逐渐产生了革命意识。1905年,他东渡日本留学,加入了同盟会,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在日本留学期间,白毓昆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。他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,与孙中山、黄兴等革命先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。他深知,要想推翻清朝的统治,必须唤醒民众,宣传革命思想。
回国宣传革命思想
1907年,白毓昆回国,先后在江苏、安徽等地从事革命活动。他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时,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。他的言行引起了清朝官府的注意,被迫离开南京。
1911年,武昌起义爆发,消息传遍全国。白毓昆看到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希望,他立刻投身于革命洪流中。他前往上海,协助陈其美等人在上海发动起义。上海光复后,他又被派往北方,策划北方的革命行动。
策划滦州起义
滦州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地,的白毓昆抵达滦州后,与当地的革命党人取得了联系。他利用自己在新军中的影响力,积极策动新军反正。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,滦州起义的条件逐渐成熟。
1911年12月31日,滦州起义爆发。在新军的带领下,革命党人攻占了滦州城。白毓昆被推举为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。起义军发表宣言,宣布滦州独立,号召北方各省响应。
滦州起义震动了清廷,清朝政府迅速调集重兵进行镇压。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,白毓昆毫不畏惧。他带领起义军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英勇就义为革命捐躯
1912年1月4日,清军集中优势兵力,向滦州发动猛攻。起义军奋勇抵抗,但由于力量悬殊,最终寡不敌众。白毓昆在战斗中不幸被捕。
被捕后,白毓昆遭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,但他始终坚贞不屈。敌人逼迫他跪下,他宁死不屈,双腿被敌人打断,仍不屈服。他高呼:“共和军万岁!中华民族万岁!”最终壮烈牺牲,年仅44岁。
白毓昆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,激励了无数革命志士。他的牺牲为辛亥革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
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
孙中山先生对白毓昆的革命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在《建国方略》中写道:“滦州一起,动摇北方全局,实为辛亥革命成功关键之一。”他称赞白毓昆是“北方革命巨擘”,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白毓昆的一生,是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。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,对革命的忠诚。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,激励后人不断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