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才俊,名动京师
清乾隆年间,江南水乡的浙江镇海,一个名叫姚燮的少年呱呱坠地。他的父亲姚成烈是一位博学的贡生,家中藏书万卷,为姚燮的成长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。📚
姚燮自幼聪颖过人,七岁能诗,十岁便作《咏菊诗》,中有“嫩荵濯清露,繁英映夕阳”之句,被誉为神童。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文学上,对绘画、书法也有极高的悟性。🎨
道光元年(1821年),年仅二十岁的姚燮参加乡试,以第一名中举,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。次年,他赴京参加会试,中进士,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。一时间,少年得志,名动京师,前途不可限量。🌟
仕途坎坷,心系民生
然而,官场并非姚燮所想象的那般单纯。入职翰林院后,他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,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愤懑。😔
道光十年(1830年),姚燮的父亲病逝,他丁忧返乡。在老家守孝期间,他潜心研读经史,著述颇丰。同时,他也开始关注家乡的民生疾苦,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,深受百姓爱戴。🙏
服丧期满后,姚燮重返京城,却未得到重用,仅担任了一些闲职。他深感自己抱国无门,心中郁闷难以排解。😢
文学巨匠,著述等身
仕途上的失意,反而激发了姚燮在文学创作上的热情。他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,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和文学作品。📝
姚燮的诗歌风格多样,既有豪放雄健的一面,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。他的《复庄诗问卷》被誉为清代诗话的典范,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。📖
此外,他还著有《疏影楼词》五卷,收录了数百首词作,风格独特,被誉为“清代词坛第一家”。他的散文也颇具特色,语言简洁,情感真挚。✍️
晚景凄凉,魂归故里
咸丰二年(1852年),姚燮因积劳成疾,身体状况每况愈下。他辞去官职,返回故乡镇海,过着隐居的生活。🏡
在生命的最后几年,姚燮仍然笔耕不辍,整理自己的著作。然而,疾病的折磨使他日渐消瘦,最终于咸丰十年(1860年)病逝于家中,享年六十六岁。😭
姚燮的一生,既有少年得志的辉煌,也有仕途坎坷的无奈;既有文学创作的繁荣,也有晚景凄凉的悲凉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,对民生关注,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🌹